作者:河南修谨律师事务所律师 刘晓玲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2018年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31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就当前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夫妻共同债务认定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并合理分配举证证明责任,平衡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 该解释自2018年1月18日起施行。
紧接着,最高人民法院又于2018年2月7日下发了《关于办理涉夫妻债务纠纷案件有关工作的通知》法明传【2018】71号,明确赋予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
夫妻共同债务问题由来已久,上述司法解释的出台,无疑为司法实践中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并且,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于已经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生效判决,允许当事人申请再审。
本文旨在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例外以及符合申请再审的条件、夫妻共同债务的偿还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共同学习。
一、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
所谓夫妻共同债务,是指为满足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需要所负的债务。因此,确认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属于夫妻个人债务还是夫妻共同债务一般以夫妻对于债务有无共同意思表示为标准,倘若夫妻对于债务均知情并同意,那么就应当在作为夫妻共同债务来偿还。另外,夫妻一方在行使日常家事代理权时,无论对方对该代理行为知晓与否、追认与否,夫妻双方均应对该行为的法律后果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夫妻共同债务,不论双方是否已经离婚,均得对共同债务以夫妻共同财产、自己所有的财产清偿。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共同债务主要包括:购置共同生活用品所负债务;购买、装修、共同居住的住房所负的债务;夫妻一方或双方为治疗疾病支付医疗费用所负的债务;从事双方同意的文化教育、文娱体育活动所负的债务等。
二、夫妻个人债务的情形
顾名思义,夫妻个人债务是指夫妻一方婚前或婚后以个人名义所负的与夫妻共同生活无关的债务。常见的夫妻个人债务主要有:夫妻婚前个人所负的债务;夫妻双方明确约定个人所负的债务;夫妻一方因违法犯罪活动所负的债务;夫妻一方明显超出家庭共同生活必需所负的债务;夫妻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生产或者经营活动所负债务,且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的。
对于夫妻个人债务,根据法律规定,债权人仅能要求负债一方承担还款责任。
三、因夫妻共同债务承担案件申请再审的条件
根据《关于办理涉夫妻债务纠纷案件有关工作的通知》,对于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津错误、结果明显不公的案件,应当依法予以纠正。前述司法解释出台前,法院在对夫妻共同债务进行判决时往往依据债务发生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即使仅有夫妻一方的签名,也往往作为夫妻共同债务来处理。实践中,因夫妻共同债务饱受困扰的不计其数,更有夫妻一方跟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配偶合法权益的案例。而根据司法解释精神,这类案件允许当事人申请再审。
四、夫妻共同债务的偿还
按照我国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如无特别约定,夫妻财产适用法定的所得共有制,夫妻对共同债务都负有连带清偿责任。另外,夫妻离婚后,对于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应以夫妻共同财产或个人财产予以偿还,债权人仍然有权就原夫妻所负共同债务向原夫妻双方或者其中任何一方要求偿还。以个人财产偿还的一方在偿还后可得向另一方的追偿权。因此,夫妻之间离婚时对财产的分割,只能对彼此内部有效,不能向外对抗其他债权人。
五、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热点问题探讨
(一) 夫妻一方大量举债进行经商,另一方是否应当偿还?
个人认为:根据新的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果夫妻双方在借款时均签过自己的名字,那么根据其共同意思表示,该笔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如果只有一方签字,则需判断该笔费用是否属于共同生活所需或共同经营使用。如果签字一方借款后并未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或共同经营,且未签字一方也未享受因该债务所带来的利益,那么未签字一方对该债务不负有偿还义务。
(二)夫妻借钱仅一人签字,债权人如何起诉?
个人认为:根据规定,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对于债权人来说,应当尽快要求未签字的一方对该笔债务进行追认,再起诉双方。如果未签字一方无法追认,债权人就需要证明该笔借款是属于夫妻共同生活、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共同意思表示作出的。建议及时向夫妻双方进行催要,并注意保留相关的聊天或通信记录。
(三)对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所负的非法债务,另一方是否应当偿还?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违法的债务不受法律保护。夫妻一方所负的非法债务,如赌博、吸毒等,属于一方个人不合理的开支,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因而应由举债人个人自行承担,配偶另一方不承担偿还责任。如果出借人明知债务所借债务用于非法活动的,其债权也同样不受法律保护。
律师提醒:建议在出借款项时,完善借款手续,同时必须要求夫妻双方共同签字确认,并保留相关证据,以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只就相关法律条文做出解读。生活中,案情纷繁复杂,如遇纠纷,还请咨询律师,结合案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